五、文化产业与文化科技
2016年,文化部联合有关部门,在深入开展调研论证、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联合财政部印发《关于开展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的通知》,公布26个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名单。推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在体制机制和支持政策方面实现创新和突破。
配合财政部组织中央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重大项目申报评审,共推荐385个项目,支持金额7.17亿元。推动将文化类项目纳入财政部PPP示范项目以奖代补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推广前期工作专项补助支持范围,共有31个文化类项目获得以奖代补资金1.62亿元,拉动投资358亿元。推动将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作为投资方向纳入专项建设基金申报范围,截至2016年末,审核通过的专项建设基金支持文化领域资金总额超过130亿元,预计可以拉动文化旅游领域约1000亿元的社会投资。
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方案》,年末全国共有1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和335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016年,起草完成《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工作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及保障措施。深化文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文化馆服务标准》等4项标准成为国家标准,发布《流动图书车载装置通用技术条件》等5项推荐性行业标准。
六、文化遗产保护
2016年,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促进文物合理利用的若干意见》,推动相关部门联合印发《“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编制《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大遗址保护等专项规划。出台《关于加强革命文物工作的通知》,开展革命旧址维修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启动“长征——红色记忆”工程,实施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计划,开展红军长征遗迹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工程。“平安故宫工程”故宫北院区建设项目、地下文物库房改造、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等7个项目稳步推进。启动“考古中国”等重大考古专项、川渝石窟保护工程和万里茶道文物资源保护研究工程。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申遗,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0项。文物援外工作和境外合作考古项目稳步推进。启动文物法人违法案件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严肃查处了一批法人违法案件。发布《文物拍卖管理办法》《文物拍卖标的审核办法》,规范文物拍卖经营行为。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共普查全国可移动文物10815万件/套。年末全国共有文物机构8954个,比上年末增加278个。其中,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318个,占37.1%,博物馆4109个,占45.9%。年末全国文物机构从业人员15.1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4万人。其中高级职称8473人,占5.6%,中级职称18943人,占12.5%。
年末全国文物机构拥有文物藏品4455.91万件,比上年末增加317.05万件,增长7.6%。其中,博物馆文物藏品3329.38万件,占文物藏品总量的74.7%;文物商店文物藏品69.97万件,占1.6%。文物藏品中,一级文物10.98万件,占0.2%;二级文物76.47万件,占1.7%;三级文物363.16万件,占8.2%。
全年全国文物机构共安排基本陈列12203个,比上年增长12.4%;举办临时展览12420个,比上年增长5.2%;接待观众10126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5%。其中未成年人26298万人次,增长6.7%,占参观总人数的26.0%。博物馆接待观众85062万人次,增长8.9%,占文物机构接待观众84.0%。
相关新闻
本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801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10450号 闽ICP备05033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