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新闻网 | 文化产业网首页 | 聚焦漳州 | 漳台文化 | 文化活动 | 文化人物 | 重点项目 | 特色街区 | 文化事业

沈福文:从书画之乡走向世界的“漆子之尊”

2017-05-18 17:30 稿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字体大小:

  •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在诏安县太平镇科下村,沈礼华一如往年,携一家老小上山为爷爷扫墓。路上,沈礼华不厌其烦地向家里的小辈们念叨着爷爷沈福文的“丰功伟绩”:中国现代漆画艺术开拓者、第一个将漆艺搬上高校讲坛的教育家、四川美术学院名誉院长……这位享誉国内外的漆艺宗师为这座闽粤边城留下了说不尽的传奇。

      又见花开故冢边

      1924年初夏,心怀文艺梦的18岁少年第一次离开故土一路北上,辗转厦门、杭州、北平,东渡日本学艺之后又回国参加文化抗战,前往战时大后方四川蜀地。可对家乡的思念成了在外游子割舍不下的羁绊。2000年2月1日,沈福文因病在重庆逝世,享年94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用客家话呢喃:“太平、点灯山、科下……”

      点灯山下的太平镇科下人,在中国书画之乡诏安的沃土上生息繁衍。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灯会,科下村总是热闹非凡,家家户户忙着摆出自家收集珍藏的字画墨宝,以及根雕、陶瓷、漆器等各种工艺品供乡里乡亲赏玩。似乎没人说得清此等雅俗从何而起,只是岁岁相因。

    沈福文故居是县级文保单位

      1906年的除夕之夜,在科下村颇有威望的沈家传来响彻云霄的婴啼声。家中长者认为此乃吉兆,于是给新生儿取名时,将之前按传统字辈所取的“云祜”改为“福文”,以示福星高照、文扬四海。

      人如其名,在田间乡野中生长的沈福文从小表现出对艺术的好奇。因为隔房叔公是远近闻名的漆器匠人,沈福文常常到叔公的漆器作坊里瞧瞧转转,制胎、上漆、研磨、镶嵌、雕填……每一道工序都令他神往,甚至待上一整天都不觉得枯燥。也许,从孩提时代起,漆艺的美轮美奂就在沈福文的心里埋下了种子。

      斯人已逝,可一代漆艺宗师的遗迹依然可寻。走进村里一座1900年建成的客家民居,前庭挂着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题写的“沈福文故居”门匾。占地60多平方米的旧式民居无不彰显着它年逾百岁的历史积淀,一张张沈福文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老一辈艺术家的合影映入眼帘,俨然成为中国文化史的缩影。

      闲时,沈福文的儿子沈育英总是搬个小板凳,坐在沈福文遗像底下遥望点灯山,两张相似的脸因时光交错而重叠,大师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沈小琴【收藏此页

相关新闻

本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801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10450号 闽ICP备05033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