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新闻网 | 文化产业网首页 | 聚焦漳州 | 漳台文化 | 文化活动 | 文化人物 | 重点项目 | 特色街区 | 文化事业

悬钟古城——探寻悬钟古城与腊洲文化遗存

2018-01-02 21:53 稿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字体大小:

  •   位于诏安县梅岭半岛的悬钟古城,是诏安县尚存的一座官建的城池,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为明代闽粤交汇对外往来的重要门户和福建沿海防倭防寇戍守的重要军事海防要塞。它与龙海镇海卫古城、漳浦六鳌古城、东山铜山古城并称“四大海防古城”,2005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初诏安设玄钟守御千户所,隶镇海卫,设正千户三员、副千户三员、镇抚一员、百户十一员、旗军一千一百六十八名。清·沈定均续修、吴联薰增纂的《光绪漳州府志·卷五·规制上·城池》载:“悬钟千户所城,在诏安县四都,周围五百五十丈,砌以条石垣,面广一丈,高二丈,女墙八百六十一,窝铺一十五。”民国《诏安县志·建置·城池》载:“悬钟所城,在四都,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奉诏建置。周围五百五十丈,砌以条石,垣面广一丈、高二丈,女墙八百六十一,窝铺十五。东西南北四门上各有楼,其东西二门阻海,北门通路,南门塞之,环海为壕。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贼陷城。隆庆六年(1572年)重修,增加月城三座、垛子六百个、窝铺十座。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界城废。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总督觉罗满保、巡抚陈瑸、布政木哈捐修。”

    残存的南门

      嘉靖中期后,倭寇在浙江、福建、广东一带四处劫掠,无恶不作,猖獗横行简直到了极点。葡萄牙海盗商人、西班牙远征队、荷兰殖民者相继侵据台湾与澎湖,频频扰犯东南沿海,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攻陷悬钟城。次年,福建总兵俞大猷、戚继光屯兵于此剿灭倭寇。之后,漳州海防同知罗拱辰、漳州总兵呼良朋、南澳副总兵张元勋、晏继芳,南路参将梅应魁、李趋、蒋基,南澳副总兵、兵部尚书于谦之子于嵩,南澳副总兵刘大勋、陈廷对、程应麟等先后率军屯驻。抗倭斗争如火如荼,被视为东南沿海抗倭御寇的一大雄镇而闻名远近。

    古城上的飞天石刻

      经过数百年的沧桑,悬钟古城除一部分城墙有所塌毁外,基本城郭保存较为完好。1989年重建西门部分城墙。现存城垣周长约1800米,东门、南门保存较为完整,南城门有瓮城,东西长13.2米,南北宽8.8米,城门系石拱门,顶宽2.45米,厚1.7米,高2.5米。在南门残缺的城墙上镶嵌着一幅“飞天女神”石刻图案,画面上仕女面相丰腴,头梳双髻,衣裙飘曳,姿态轻盈飞翔,雕刻精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有如唐宋壁画中飞天的造型。

      梅岭岩画

      东门湾山太阳纹岩画位于梅岭镇悬钟古城东门村东门湾山上一巨石,巨石高11米、宽8.5米、厚约6米。巨石上有两处岩画,分别位于右侧中部和中部左上角。右侧中部岩画为一个直径80厘米的圆形浅穴,深约5厘米。圆圈上方5道弧形细线呈下弦弧,下方5道弧形细线直接从圆圈生出,作穗子状,穗丝向右撇,飘逸自然,形象地表现世界岩画中最普遍的主题——太阳。中部左上角岩画为一直径90厘米的圆圈,明显的人工凿痕,部分画面随左侧开裂下滑而缺失。该岩画制作手法、风格与右侧中部的太阳完全相同,反映了该地区原始住民太阳崇拜与生殖崇拜的宗教意识。

    腊洲山上的太阳纹岩画

      望洋台太阳纹与脚印岩画位于梅岭镇悬钟古城南门村海滨的“望洋台”巨大的风景石顶,刻有太阳纹和脚印岩画位于该石顶部,为吴友江发现。太阳纹岩画利用天然椭圆形凹穴加以修整加工而成,整体因风雨浸淫而显光滑,但边缘仍依稀可见加工痕迹。另有一只长48厘米的脚印。该太阳纹与脚印均以石器工具凿刻而成,脚印硕大粗壮,惟妙惟肖。

      腊洲山太阳纹岩画腊洲山上有一座古塔“祥麟塔”,塔东侧有一岩石,岩画集中于其上。岩石东面右上角突出似兽首,环“兽首”凿刻一道弧线成一半圆,半圆边缘分布着21条长短不一的放射线。放射线利用岩石自然裂痕再行加工,半圆凿刻痕迹十分明显,以石器工具凿刻而成,加工粗糙,风格粗犷。无论从其制作手法或风格,与东山岛东门屿太阳纹岩画十分相似。

      岩石顶部平坦,东侧左上角刻有一近似圆形的女阴岩画。它以写实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女阴,表达一种女性、母性的生殖崇拜。周围还刻有4个杯状圆窝穴。其中有两个杯状圆窝穴相连,一深一浅。这些杯状圆窝穴有的利用岩面自然孔洞加以修整加工而成,有的直接在岩面凿出较浅的凹穴。文博研究员陈立群在《诏安县梅岭岩画考察简报》中指出:“对于这种杯状圆窝穴,有学者认为‘在古代东方宗教中,特别是在古代及后来的印度宗教中,在古代祭祀雕像中,这种凹坑到处与崇拜母亲——土地的多产有关,这是生孩子的母体标志,象征着整个生命的开始’。也有学者认为这种杯状圆窝穴是祭祀时用来放供品的‘祭祀杯’。”

      东山与诏安相邻,水陆相连,历史上曾隶属于诏安县。发现于1985年的新石器时代的腊洲山贝丘遗址,推测年代为5500~6000年,与发现于1987年的东山大帽山贝丘遗址比较,大帽山遗址年代稍晚,但其“陶器与腊洲山的基本相同”。可以说,诏安与东山自从原始时期便处于同一个经济文化小区。东山同样在滨海地区发现太阳纹、脚印、女阴及杯状圆窝穴岩画,特别是腊洲山的太阳纹岩画与东山东门屿的基本相同。

      考古专家认为,诏安与东山同属于这一地区。据此可认为,梅岭岩画的年代与东山岩画的年代同属于青铜时代,岩画作者族属应是商周时期福建一带“七闽”中的一支。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沈小琴【收藏此页

相关新闻

本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801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10450号 闽ICP备05033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