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新闻网 | 文化产业网首页 | 聚焦漳州 | 漳台文化 | 文化活动 | 文化人物 | 重点项目 | 特色街区 | 文化事业

唐代遗迹倒马城

2017-12-26 17:26 稿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字体大小:

  •   背依天柱,脚踏龙溪、长泰两县;胸浮云海,手揽石鸡、西岩三峰。

      位于今漳州市台商投资区角美镇与长泰县交界的地方,有一处鲜为人知的唐代遗迹,它是古代进出漳州城东面通道的必经隘口,也是漳州上千年历史文脉延续和发展的见证之一,它的名字叫——倒马城。

      倒马城建于唐初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倒马城,古城名,建于唐朝初年。唐初的闽南泉、潮间,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根据《重纂福建通志》记载:“六朝以来,戍闽者屯兵于龙溪,阻江为界,插柳为营,两岸尽属蛮獠”。这里所说的“蛮獠”,是指多个少数民族的总称,其中畲族人口最多。混居于此的汉族百姓以牛耕为主,精细先进;而畲族百姓以刀耕火种为主,粗放落后。由于汉畲两族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同,由此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冲突发生后,唐政府派曾镇府(又名曾溥)于公元664年以诸卫将军入闽平定畲民的反抗。

      据《白石丁氏古谱》记载:曾镇府及女婿丁儒曾经开屯九龙江,在今万松关、倒马城等地方屯兵。由于兵力有限,曾镇府在长达六年(664—669)的平定畲民的反抗过程中,只守在九龙江岸,在万松关至天柱山古道上层层设关防止“蛮獠”继续北上。

    石鸡山峰

      曾镇府因未能平定畲民的反抗斗争而解甲归田。后来,唐政府于总章二年(669年),派陈政率府兵3600名入闽替代曾镇府平定畲民的反抗。在“蛮獠”武装大规模反击下,陈政“比至镇,百凡草创,备极劳瘁,群蛮来侵,自以众寡不敌,退保山,奏请益兵”。

      唐咸亨元年(670年),唐高宗派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军校58姓入闽增援。陈元光及其祖母魏敬(字玉珏,号云霄)随军同来。而负责警卫陈元光安全保卫的人,就是时任府兵队正的蔡彧。

      蔡彧,字德明,他出身贫寒,幼有侠义之气,少怀大志,颇习兵法,精通武略,以其才能勇略而闻名乡里,后从军,开始了他终身的戎马生涯。

    蔡德明陵墓

      蔡德明跟随陈元光入漳后,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深得魏敬赏识,娶陈敏的女儿为妻。功成后,陈元光上报朝廷,为他请功,并委派他寻找一块适合饲养战马、储备粮草和战备物资的地方安营扎寨。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沈小琴【收藏此页

相关新闻

本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801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10450号 闽ICP备05033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