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丁荷生(Kenneth DEAN):
用“电子化”激活民间宝库
“别看我是个外国人,这么多年无数次往返漳州,让我也变成了半个‘江究郎’(闽南语:漳州人)!”采访中,丁荷生用一口流利的汉语,向我们讲述他与漳州的“不解情缘”:“1984年,我就跟导师来过漳州,实地走访考察闽南民俗文化和庙宇文化。”
为了能进一步探寻出福建省内的多座庙宇与东南亚华社之间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丁荷生带着团队,在福建漳州、泉州等地做了长达二十余年的田野调查,并将调查中所发现的珍贵庙宇碑文编辑成册。
“这次来漳州参加学术研讨,我特意带来了刚完成的《福建宗教碑铭汇编:漳州分册》资料信息。里面不仅图文并茂地展现出从漳州大小庙宇里搜集到的近万件珍贵文物,还用中英文做了详细注解。”在丁荷生的眼中,这些历经百年的文化载体都是“活历史”,都是民间的“文献宝库”,在进行文化溯源和传承中发挥着巨大力量。
丁荷生认为,要想保护好漳州这些珍贵的文化印迹,不仅要下“苦功夫”,还要用“巧劲”,借助现代电子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程序,将闽南文化留存智能化、信息化。“比如开发一款文化地图APP,将区域内文化古迹的位置、图片及历史信息标注在电子地图上,汇集成一座网上文化博物馆,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便捷快速传播。”
本报记者蔡柳楠文/图
相关新闻
本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801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10450号 闽ICP备05033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