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新闻网 | 文化产业网首页 | 聚焦漳州 | 漳台文化 | 文化活动 | 文化人物 | 重点项目 | 特色街区 | 文化事业

大山深处藏名楼

2017-08-24 17:01 稿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字体大小:

  • 镂空窗格

      明、清时期,闽西南一带盛行修筑规模宏大的土楼土堡,一来巩固防务、抵御盗匪入侵,二来聚族而居,便于互相照应。其时象珪公薄有家资,舍得花钱栽培后进,对于修筑土楼一事则显得力有不逮;林世文虽荣登进士榜,却对县令之职“辞不赴”,仅当了一年左右的延平府学教授,既无宦绩,更无从获利。由此看来,林世文两个儿子能够合力修建环溪楼,想来不是轻而易举之事。据环溪楼林氏族人追忆,宽和、宗慧兄弟为重振家业,曾连袂远渡南洋打拼,却遇上南洋暴发瘟疫无功而返。回乡之后,兄弟俩心有不甘,商议由长兄镇守家园,弟弟则孤身再次南渡,了解到当地流传烟草有驱避瘟疫之功用,遂以经营烟草为业,日久而发家,挣得整船真金白银,经由九龙江西溪、沿花山溪溯水而上运回家乡,得以建成“规模豫大”的环溪楼,惠及子孙后世。诚然,宽和、宗慧兄弟是否因赴南洋经商发家而修建环溪楼一事已难考证,如今在距离环溪楼不远的东风村溪洲埔社却有一棵数百年树龄、高30余米、三人合抱的菠萝蜜树,所结果实被当地人称为“番仔荔枝”,此树非南洋引种而不可得也。

      深入探究环溪楼,发现除前文所述与众不同之特征外,环溪楼的木、砖、石、陶制构件装饰皆颇为考究,其镂空窗格、石门臼、门簪,无不雕琢精美。尤以环溪楼大门,更显气势之宏伟壮观。楼门乃由精雕细琢之花岗岩石材垒砌而成,呈外框套内门之状,外为条石方框,内为圆顶拱券门,中间门洞宽1.75米,高2.97米,显得庄严肃穆。大门上方镶嵌一石质匾额,上书“环溪楼”三个遒劲大字,两侧门框石柱又镌有一副楼联“南山佳气护长垣规模豫大,北斗祥光辉画栋景象昭明”,文辞精炼、对仗工整、平仄相拗,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尽显恢弘大气。由落款可知,楼名及楼联均为邑人曾文粹。曾文粹何许人也?查阅道光版《平和县志》得见相关记载:曾文粹,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庚子科举人,南安学教谕。另据平和曾氏重修的《武城曾氏族谱》所载,“曾文粹,曾天凤三子,字肖,号玉润,乾隆庚子科举人,任南安教谕。生于乾隆壬申年12月9日未时,卒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1月28日未进。”曾天凤乃平和县崎岭乡南湖村“祥和楼”肇基者,乾隆甲午科举人,较其子曾文粹早6年中举,坊间曾流传有“父子登闱午子科”的佳话。祥和楼比环溪楼早三十年建成,缘何曾文粹未给自家楼门题写楼联,却为百里之外的环溪楼留下佳句绝对呢?

      对此,我们有必要解读一下楼联之落款“年家世教弟曾文粹拜题”。“年家”是同年登科者的互称。原来,林世文与曾文粹有幸同登乾隆庚子科举人,不同的是林世文于科举之途更进一步,于次年与本邑黄国梁同登文、武进士榜(林世文获辛丑科钱棨榜第一百五十一名,赐同进士出身;黄国梁获辛丑科武殿试进士及第,钦点武榜眼)。在当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风气熏陶下,有着同科之谊的曾文粹与林世文自然走得很近。林世文较曾文粹年长24岁,其于嘉庆三年五月初五病逝,至宽和、宗慧兄弟修建环溪楼已时隔一十九载。故人之子修建土楼实乃大喜之事,曾文粹受邀前往,观之楼宇,气象端严,又见楼前地势开阔,兼有铜溪环绕,蕴含八卦之象,乃欣然提笔疾书“环溪楼”三个大字,但见笔力苍劲,气势雄浑,俨然大家。意犹未尽,又当场撰写楼联一对,落款更以“世教弟”自谦,可见其对昔日故交林世文心存崇敬。当地至今流传着筑楼者花重金请县令题字的说法,实则不可信也。查阅《民国南安县志》可知,曾文粹于道光四年任南安教谕,至道光九年离任已是78岁高龄,一生并无担任县令的仕途记录。况且其以林世文“年家世教弟”的身份题写楼名楼联,若再贪恋钱财向世侄收取重金,岂不有辱斯文!

      先人已然驾鹤去,惟遗楼宇荫子孙。200年时光倏忽而过,如今的环溪楼人去楼空,沧桑尽显。随着美丽乡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当地林氏族人正在着手启动对环溪楼的保护性修缮工作。(林晓文 文/图)

    首页  上一页  [1]  [2] 
编辑:沈小琴【收藏此页

相关新闻

本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801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10450号 闽ICP备05033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