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源于十尖山的铜溪如一条飘逸而灵动的彩带,在古称“铜壶”的坂仔乡间迂回流淌,缓缓汇入九龙江西溪支流花山溪。终年清澈见底的溪水汩汩滋养着这方土地,使得这里的山水人文处处充盈灵秀之气。环溪楼就悄然矗立于流经坂仔镇东风村的铜溪之畔,南倚十尖山,北望石起山(旧称“石阙山”),可谓聚天地之灵气。站在楼前仰望,先贤林语堂那句深蕴思乡之情的“十尖石起时入梦”在脑海里翩然萦回。
环溪楼外观
环溪楼建成于清嘉庆丁丑年(1817年),至今恰好200年整。与平和县境内数百座土楼相比,环溪楼显得中规中矩,其为同心双环圆形土楼,楼体直径约55米,楼顶投影占地面积近2600平方米。楼分前后两落,前落一层,后落三层,中间以天井相连,构成内外双环。楼内共计12个单元,每个单元独立开户,户内2—3个开间,有自用楼梯通往二层;第三层则设有内侧互通连廊,由门厅西侧的共用楼梯上下。
就外观结构而言,环溪楼与其他土楼相比或无出彩之处,但在细节上则有几处不同。其一,楼内石埕均由凿制规整的花岗岩条石铺就,看上去平坦如砥、整齐划一;其二,内台明由弧形花岗岩石板拼接而成,每条石板拼接处严丝合缝,形成完整闭合的圆弧;其三,正对大门的门厅亦分前后两落,中间隔一天井;其四,三层内通廊各单元之间山墙外侧有墀头隔断,既起承重作用,又具防火功效;其五,除楼门顶设有防火水槽及门边设有射击孔外,大门两侧三层外墙又各有一个外挂铳棚,既可瞭望敌情,又能射击拒匪。此外,主楼外围又有裙楼围拱成类似于太极八卦的格局,裙楼与主楼之间的通道入口两端均设有石制栅栏,形成左右双拱之势。仅这些特征而言,环溪楼已非寻常平民土楼可比。
弧形条石砌成的内台明及排水沟
据了解,环溪楼的建造者为徙居和邑的渭南林氏27世孙(铜壶林氏15世孙)宽和、宗慧两兄弟。宽和、宗慧在地方史料中名不见经传,其父林世文(1728-1798)却是乾隆辛丑科进士,曾任延平府教授。再往上追溯,林世文之父象珪公秉性刚正,立心忠厚。据《平和林氏渊源谱》载,象珪公一生敬礼斯文,曾两度费千金拓充书馆为讲肄之所,延名儒、招益友教督儿侄,着力栽培后进。其偿谓:“人而不学,则无闻无见,直是虚生一世耳。”与人交宁人负我,无我负人。宁为人所便宜,不敢便宜于人。良好的家风教化,使得林世文虽考取进士功名,却淡泊名利,不愿出仕为官。一如林氏家藏乾隆版古谱《铜壶林氏族谱》所载“伯官名世文,字蔚之,号屏南,象珪公三子……乾隆五十九年征为县令,辞不赴,乃授延平府学教授。逾年告病归。整饬家政,族中和睦,乡邻安静,众皆讴思。”
相关新闻
本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801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10450号 闽ICP备05033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