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默近照
山岫云起,飞流溅玉,淋漓墨韵佐以出挑色块,人物花鸟、山川草树跃然而出,气韵生动。11月8日,诏籍旅港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沈默在阔别故乡四十年后,首次携近百幅作品回诏安举办画展。持续数天的画展吸引了众多书画爱好者驻足参观。期间,笔者有幸得以聆听这位年逾七旬的老者讲诉近半个世纪的水墨情缘。
乡音未改半世沧桑洗铅华
初次见面,沈默开口便是纯正的诏安方言,全然不像旅居在外多年的游子,当真应了贺知章的那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而眼前这位朴素儒雅的老者背后却是满满的荣誉和光环,是许多国内外画展的座上宾。从闽南小镇走到国际展厅,画家整整经历了数十载的风霜,这些光环成于勤奋、成于天赋、也成于艰难。
1938年,沈默出生于艺术名家辈出的诏安,在乡贤书画的熏陶渐染下开启翰墨人生,并以版画为业,热衷水彩,勤于速写。上个世纪60年代初,原本留校在厦门工艺美院任教的沈默由于身体原因回乡静养,家乡浓厚的国画创作氛围使他思变转型,如其所言,中国画里一笔著纸便泾渭分明的特性蕴含着诗意的表现力。由此,时年26岁的沈默投身名家李耕门下,研习传统笔墨。可遗憾的是,这位与齐白石齐名的国画大师彼时已经因病卧床不起,不能把手相授。为了传承老师遗志,沈默在李耕国画研究所驻扎,以老师原作为样本日夜临摹,以期领悟其艺术精髓。最终,他以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量度过了整整八个月时光,并以临摹了200多幅作品的成绩成为同门中练习最勤奋、学习最系统的学生。
尽管只是早晚临摹,沈默却在一笔一画中练就上乘的线描功夫,将过硬的造型基本功与传统笔墨结合,形成“兼工带写”的创作风格,即使1974年移居香港后也不忘坚持创作。当时初到香港的沈默举目无亲,只得带着9岁大的儿子到处讨生活,甚至一天打两份工。巨大的生活压力并未阻止沈默追求艺术的脚步,每天晚上从工厂下班回来,他总是争分夺秒地完成诸多家庭琐事,利用深夜十二点之后的时间作画。虽然时间有限,但是沈默分外珍惜,他说,居于闹市,只要心远地自偏,让自己清虚宁静,在自我的小天地中沉思着进入作画的境界。
相关新闻
本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801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10450号 闽ICP备05033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