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正值隆冬时节,漳浦县赤土乡溪东村却生机勃勃。冬日的暖阳照耀在文化广场上,热闹的氛围将阵阵寒意驱散,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舞台上,一出出精心编排的文艺节目轮番上演,掌声此起彼伏;果园里,一颗颗饱满浑圆的余甘果在枝头随风摇曳,翠如碧玉;2023年漳州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现场,一项项志愿服务既贴心又实用,引得群众连连称赞……
文化盛宴暖民心
下乡下到心坎里
上午九点半,活动还未开始,村民们便早早来到广场,围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廉洁文化、法治宣传、文明乡风等宣传展板前驻足观看。
十点一到,“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便在舞蹈《丰收的喜悦》中拉开了序幕,随后的漳浦剪纸表演唱《金剪送祝福》别具一格,戏曲表演唱《梁鹿英杰》韵味无穷,演出现场高潮不断,喝彩声一阵盖过一阵。
启动仪式现场,文艺节目精彩纷呈。记者 严 洁 摄
“我最喜欢的节目是木偶戏《宣讲二十大》,木偶的表情和动作都特别灵动,好久没看过这么好的节目啦!”就读于赤土中心小学的六年级学生张益纯兴奋地告诉记者。农村的文化生活相对匮乏,如今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三下乡”文艺表演,在丰富大家文化生活的同时,也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到老百姓心中。
台上热情洋溢,台下村民汇聚,感受着“三下乡”带来的热闹与温暖。“还有一个月就过年啦,这副春联送给您,祝你们一年更比一年好!”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书法大家现场挥毫泼墨,通过一副副春联将真挚的祝福送给村民。
志愿服务花样多
帮扶帮到点子上
文化广场的另一侧,义诊、科普宣传等活动也在同步进行中。在卫生健康志愿服务点,面对一个个前来咨询的群众,医务人员热情接待,现场为群众量血糖、测血压、把脉问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解答村民的各类问题。
“医生,最近我的眼睛不太舒服,总感觉有层雾,您帮我看看是怎么回事。”义诊台前,退休教师林中顺向来自市医院的眼科医生讲述着自己的病情。“您这是白内障,得尽快到医院做手术才行。”经过检查,医生很快作出诊断并开出药方,并向老人叮嘱平时要注意的事项。
“如果一直施肥果树还长不好,可能是土壤的养分不平衡。平时多注意,不要买到无证、包装标识不合格的产品。”在科技科普志愿服务点,果树、蔬菜等农技专家正现场为村民们提供技术指导,并发放与农作物相关的指导教材及实用技术和操作规范手册。
溪东村村民陈敏萍说:“今天带孩子来参加,顺便给她们普普法,我自己也领了不少关于种植的材料,回去跟家里人一起研究,看看怎么提高我们家余甘的产量。”
爱心理发、普法宣传、金融助农政策宣传……广场上,还有一系列志愿活动同步开展,把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乡村振兴有妙招
种树种出“黄金果”
文化广场背后的山头,漫山的鹅黄色果实压弯枝头,那是溪东村的余甘观光园。眼下余甘迎来丰收季,果农们正抓紧采摘。
余甘采摘 记者 严 洁 摄
近年来,溪东村守望“绿水青山”生态底色,紧紧扭住产业发展这个关键,育良种、扩规模、拓销路、造品牌,逐步把一颗“小余甘”做成一片“大产业”。
“余甘品种很多,柴甘比较生涩,难以下咽,这几年经过改良后,甜度和涩度都有了变化。”赤土乡党委副书记蓝志勇告诉记者,改良后的水果甘鲜果个头大、品相好,回甘较浓,上市后深受市场欢迎,价格也逐年水涨船高。
对此,溪东村余甘种植户张慧鸿深有感触:“我们家已经种了三十年余甘。以前一斤只能卖几毛钱,这两年余甘的经济价值不断提高,如今市场上一斤都涨到七八块了!”在大好形势的驱动下,张慧鸿家的余甘果园面积从最初的20亩扩大到40亩,一年可以产出十几万斤余甘。
“余甘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消费者喜爱,以后每年丰收季我们都会到溪东村集体收购,再进行深加工,做成余甘系列衍生品。”康之味集团市场部总监马国辉表示,目前公司已经研发了余甘原浆、余甘果汁、软糖、润喉糖、清润膏等5款余甘产品。此次与赤土乡签约的产业合作项目,预计能带来超过2000万元的年产值。
如今,溪东村的余甘已实现规模化种植,建成连片产业园8000余亩,年营收突破1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2万元。小小的一颗余甘果成了村民们的致富“黄金果”。蓝志勇表示,下一步计划把余甘产业园打造成赤土乡的“后花园”,发展旅游业帮助农户增收。
“三下乡”提振了群众的精气神,“黄金果”敲开了群众的致富门,乡间枝头的冬日景色,汇入百姓的欢歌笑语,构成了今日溪东村暖意融融的和谐画面。
⊙记者 林依妮
责任编辑/林 堃 李 伟
相关新闻
本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801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10450号 闽ICP备05033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