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新闻网 | 文化产业网首页 | 聚焦漳州 | 漳台文化 | 文化活动 | 文化人物 | 重点项目 | 特色街区 | 文化事业

在年末想起几个不相关的词

2022-01-05 10:28 稿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字体大小:

  •   作者:文 卿

      人们习惯在年末回头看看。我也回头看看,孩时的坐标在岁月的海浪里沉浮,大部分是沉着的,我的记忆是从幼儿大班开始的,非常晚。老人们说,越早记事的孩子越聪明。我显然不属于聪明那类。我上了一个好幼儿园,就是现在漳州古城的振成巷幼儿园。老师们心灵手巧,还很有创意。她们用火柴盒做成各种小家具,一定还有别的材质的作品,但我只记住这个。去爷爷家还叫爷爷奶奶帮我收集火柴盒。

      那个年代,火柴盒很普遍,不像现在,在酒店客房才能看到身材扁平的一盒,里面一目有数的几根。记忆里老师还用火柴盒做衣柜,竟还镶有小镜片。我要火柴盒是想学老师做家具,后来8盒上下左右粘贴在一起,做了简单的书桌,1加1等于2一样简单,也没再有所创新和发展。每想到这个往事,我就不得不再次承认自己的平庸无才,打小就是,连模仿都是最初级的。

      父亲带我回爷爷家时,爷爷就拿出许多火柴盒给我。当年爷爷家在新行街中段,靠近浦头港。很久以前,浦头港是个繁荣的码头。后来我家也搬到新行街尾的一个新村,从阳台可以看到浦头港的河流和大片田地、甘蔗林。新行街也是漳州的老街了,整条街直直的,两边屋顶是红瓦片,二楼是木质的阳台,有的人家门口两边还有圆圆抱鼓石,我也跟其他孩子一样,曾经爬上去坐了坐。宅子里面纵入好几进,庭院深深,想来是旧时殷实人家。有的建筑还是颇具南洋风情的番仔楼。许多年后了解到新行街有不少名门望族,就比如施氏家族,祖上施光缵跟着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父亲陈政从河南固始入闽。施姓登科者众多,历代出了十几位进士、举人,到近代还人才辈出,施家像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盘根错节扎根在九龙江畔。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毕业,我天天骑着自行车在新行街滚过来滚过去。我曾经就那么天天在深厚的历史面前滚来滚去而不自知。

      当年爷爷使用火柴的速度还是挺快的。后来据父亲说,爷爷为了早点给我空的火柴盒,他把火柴都取出来。

      火柴在那时的除夕夜也十分重要,当然是在如果你突然找不到时。平时用着用着,没有感觉小火柴杆的重要性。照例,爷爷要点一盆炉火放在饭桌下面,大家围着小火炉吃年夜饭。那时真是一大家子呀,大圆桌满满当当挤着。有一年,我不慎吃到一个鸭屁股,有股怪味,我吐了出来。父亲说鸭屁股肉好吃。我至今怀疑他是想教育我不要浪费和挑食。吃完的泥蛤壳也留着,洗洗放到门后。这个我一直没搞清是什么意思,不知是漳州的风俗还是爷爷的风俗。小火炉奄奄一息时我们要扇一扇鼓动一下,过旺的时候也要撤一点火,我们想让它不温不火,在一个最佳的状态,接近生活本来的模样。年四季四季地过着,小火炉逐步被替代被遗忘。遗忘的是实物,它一直闪着点点的亮光,燃烧在记忆里,充满温情的那一部分。

      最近刷抖音看到央视以前少儿节目的主持人董浩。他明显胖了老了,我真可以说是看着他的节目长大的。他主持的节目里有一档教孩子变小魔术的。还是跟火柴盒有关。董浩叔叔把玩一个火柴盒,打开让大家看,满满一盒火柴,他盒上,拢在手心,吹了口气,再打开火柴盒,竟然从里面取出一条红色小绸布。神奇呀,怕不是一口仙气吧。儿时的我一愣一愣的。后来揭晓谜底,原来火柴盒内大有乾坤,一半垫高,铺一层半截的火柴头,另一半是空的,早就放置一小条红绸布。说开果然简单。难怪玄机往往是不能点破的。那时看完我照着做了一个,道具到位了,但因为表演不到位,也没太多的惊人效果。看来魔术师首先还要是好演员。

      现在想在家里马上找到一个能变成魔术道具的火柴盒是不可能了。董浩的笑容那么熟悉,但你知道其实时光已大刀阔斧改变了他的眉目。爷爷奶奶离去的背影如此遥不可及。燕子找不到旧时的屋檐,新行街早不是往日的模样。我却仿佛还是那个不开窍不聪慧的孩子。在岁末的某一天,晚风掠过,似温柔的抚慰,突然间,泪花就那么闪出眼眶,猝不及防。

编辑:沈小琴【收藏此页

相关新闻

本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801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10450号 闽ICP备05033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