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新闻网 | 文化产业网首页 | 聚焦漳州 | 漳台文化 | 文化活动 | 文化人物 | 重点项目 | 特色街区 | 文化事业

侨批上的漳州侨批信局

2021-11-30 17:16 稿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字体大小:

  •   建丰公司创办人林开德、许松山、吴必昌合影(此照片由林绍奋提供)

       1958年4月厦门南丰信局汇款通知书

      厦门大中信局石码分发处大码头门牌五号(侨批正面)

       厦门正大信局广告

      石美南门桥仔头正大分局戳记(侨批正面)

       流传天一总局侨批封正面

      漳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唐宋时期就有漳人出洋的记载。明中叶漳州月港兴起,设有洋市“货番”,对外经贸、金融活动兴盛,有“天子之南库”的称誉,时有众多漳州百姓远赴海外谋生,有的长期“住番”,形成了华侨。有侨便有“批”,水客及侨批业由此萌生。鸦片战争后,移居海外的华侨愈发增多,于是诞生了专为唐山与海外之间携带信款的“水客”,随着华侨信款业务的增多,一些头脑灵活的“水客”或侨商便开设侨批信局,经营侨批业务。

      漳州早期侨批信局,史料记载语焉不详。根据目前资料,影响较大、时间较早的侨批信局是始创于1880年的“天一批郊”。另据《漳州邮政志》记载:1905年漳州批局有“森福兴杂货店”兼营侨批,清朝末年漳州云霄有水客王积玉创办“信通信局”。《漳州华侨志》记载:清末漳州有海澄的“绵记”“庆记”,诏安的“广盛”“源顺盛”等信局经营侨批业务。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漳州及所属各县区的侨批局有市区(龙溪)的“奇苑”“大漳”“天元”“远字”等,至1980年漳州尚有诏安的德隆、合安、合记三家信局。百年时间里侨批信局成为专门为华侨汇寄款项回国、传递书信的重要载体,在“便利侨汇、服务侨胞”上作出巨大的贡献。

      目前,漳州信局建筑及侨批实物资料史料记载不多,有的信局只见有侨批上的名称,而无其他资料可寻,有的只有史料记载,而无侨批实物,甚至有的侨批信局已被历史所淹没而没能留下痕迹。笔者根据侨批上的信局戳记寻找出与其相关的信息,整理出部分漳州侨批信局并加以介绍:

       天一信局

      天一信局创办人郭有品于1880年开始经营侨批,1897年天一信局向大清邮政局登记注册。随着业务量的扩大及国际汇兑业务的发展,1912年改称为“郭有品天一汇兑银信局”,鼎盛时期天一信局在海外的吕宋、井里汶、泗水、巨港、万隆、新加坡、吉隆坡、马六甲、槟城、暹罗、仰光等城市设立26个分局,经营范围遍布今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等8个国家,在国内的龙溪流传、厦门、安海、香港、上海等地设立9个分局。至1928年1月天一信局停业,经营时间达48年。

      据《厦门海关十年(1892—1901)报告》记载,1889年至1901年,厦门海关共收邮件108570件,汇票93442美元,近一半的邮件是通过天一总局投递的。每个分局的侨汇总额月均数万元大银。鼎盛时,天一总局的年侨汇额达千万元大银,将近闽南地区侨汇的三分之二。

       正大信局

      正大信局是一家在闽南地区较具影响的大型侨批信局,由漳州流传村人郭尚人、郭奕周等于1920年代创办,总部设于厦门,至1950年代关闭。郭亦周(1885-1944),字天助,年轻时郭亦周下南洋经商,1925年回国受聘于厦门天一局,1928年参与创设厦门正大信局,随后正大信局于漳州城内,石码、白水、浮宫、角美、石美以及同安、安海等地设有分局。1938年厦门沦陷后,郭亦周之子郭尚甲、郭尚霖接手正大信局。厦门正大信局负责人郭尚霖联合77家闽南侨批信局注册为正大信局,并向中华邮政总局交纳执照费。

      正大信局既直接对外收汇,又综合兼有头、二、三盘业务,自成体系。鼎盛时期正大信局在国内设有31家分号、2家联号,在海外设有37家机构,甚至连马来西亚的太平、印尼的梭罗、孟加锡等小地方也有其网点,这是其他信局在经营中较少涉及的地方,而这也正是正大信局的特色优势。

      大中信局

      大中信局由海澄下仓蔡木豆创办。信局最初设于雅加达,后移到新加坡。1936年,龙溪人郭尚深在菲律宾马尼拉成立了大中信局,在国内的流传、厦门、石码设分局,与香港东和、漳州洪和安联号。1940年代大中信局总部迁回国内,地点设于厦门打铁街122号。境外分支机构或联号除了原有的马尼拉大中信局和巨港的合兴信局外,还有巨港的南泰行、香港大中信局、泗水的南侨行;国内分支机构或联号有龙溪的洪德明、石码大中信局、流传大中信局、浮宫的福兴信局、云霄的信通信局等。流传、马尼拉、香港、石码大中信局负责人郭尚俭、郭尚深、郭尚堆、郭尚广是亲兄弟,其父亲郭福成与郭亦周是正大信局的伙计,其爷爷与天一信局创办人郭有品是堂兄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大中信局仍然继续经营。1957年,厦门大中信局和荣记、荣源、侨通、骆协成、正大、和盛、集裕等三盘信局职工组成集体所有制的厦门侨汇联合派送处。1975年,厦门侨汇联合派送处改为厦门海外私人汇款服务处。

      白水营金鳌社杨南离带批

      白水营为今龙海区白水镇的旧称,清末民国时期,白水营商贸发达,为漳浦、海澄与厦门、金门等地物资的集散地,也是周边百姓出洋谋生的主要埠口。

      白水营金鳌社人杨南离(1879-1955),小时候在白水镇当药店学徒,年轻时到新加坡、印尼一带行医兼做“水客”生意,“水客”带批最需要的就是诚信,杨南离讲信用、守义气,为华侨代理托送信款,都能稳妥送达,因而业务发展很好,成为当地知名的批客。

      1935年,杨南离在祖地修建“继鳌堂”,“继鳌堂”完工后的第二年,1938年杨南离回到国内,在“继鳌堂”有一对以“南离”开头的藏头联,“南国营商躬行信义方能满载而归荣故里,离乡雅操手续完全始得同胞洽望贺新基”,记录了杨南离20余年诚信经营的“水客”人生。

      合安信局

      合安信局由华侨林添贵创办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后由其女婿诏安桥东人陈晋昌先生接过老“合安”的担子,继续经营侨批业务。陈晋昌为诏安县桥东甲洲村人,除了担任新加坡合安信局董事长外,还担任诏安会馆副主席、漳州总会产业信托人和财政主任。

      陈晋昌长期为侨胞通信汇款、回乡投资竭诚服务,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华侨对国内形势不了解,陈晋昌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使一些断了音讯的侨胞侨眷重新联系上。20世纪70年代,国内信局业务并入中国银行,而在海外的合安信局则坚持继续经营,信局秉承服务华侨的宗旨,仍为一些老华侨提供细心周到服务,便利华侨汇款及与家乡的联络。陈晋昌情系桑梓,关心家乡建设,他回祖地时热心捐赠,为家乡办学、修路等公益活动做了许多工作,为此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乐育英才”荣誉证书和金质奖章。

      成丰栈信局

      成丰栈侨批信局的前身是创办于1938年的建丰公司,由漳州华侨林开德、许松山、康良材与厦门华侨吴必昌4人共同出资设立,总部设于印尼巨港,主营汇兑及进出口贸易,兼营侨批业务。1942年公司在新加坡设立“成丰栈”,继于1946年在香港设立“大丰行”,香港大丰行位于香港干诺道西135号二楼,负责人有许松山、康良材。公司还在国内的厦门、石码设分理处,厦门南丰行负责人是吴必昌,石码侨丰行负责人是郭春三。

      创办人林开德(1915-1998),祖籍台商区角美镇玉江村,为印尼著名侨领。1927年年仅12岁的林开德漂洋过番,先后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地谋生创业,与友人合作经营巨港建丰公司、新加坡成丰栈、厦门南丰信局、香港大丰行等。林开德讲究信誉,事业发展迅速。1952年回国后任中国侨联委员、福建省政协常委、龙溪地区侨联主席,居住香港后任香港漳州同乡总会永远名誉会长。⊙林南中文/图

编辑:沈小琴【收藏此页

相关新闻

本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801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10450号 闽ICP备05033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