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木麻黄,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个身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点赞他,称赞他“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就是东山人民心心念念的“谷公”——谷文昌。
谷文昌心里始终装着东山这片土地和人民。在他身体每况愈下,弥留之际还不忘对来探望他——在东山时的通讯员朱才茂叮嘱:“木麻黄寿命只有七八十年,你回东山后一定要让林业部门想办法,抓好更新换代,否则将来东山百姓要再受风沙之苦了……”
在东山谷文昌纪念馆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的眼里忍不住盈满热泪。想起了在漳州人民剧场观看芗剧《谷文昌》的情景:谷书记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无不牵动着在场观众的心,他的伟岸形象感人至深。全剧再现了谷文昌担任福建东山县委书记期间与百姓同甘共苦,最终制服风沙的故事。剧本融入了芗剧这一漳州地方特色的元素,更接地气,不管是植树筑堤、战胜风沙,还是将“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等代表性情节,都让我们以艺术的方式,在浓郁的闽南乡土气息当中了解了谷文昌同志——一个有着“担当精神与公仆情怀”的共产党员形象,被吸引,被感动。事实上生活中的谷文昌更是让我们于细节处见真情,以更贴近人民群众的方式看到一位党员干部的好榜样、人民群众的好公仆。
初到东山时,面对着老百姓的灾难与痛苦,他发出“党要求什么,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的誓言。
当时,东山岛面临的其中一个大问题就是“风沙肆虐,旱涝成灾”,为此百姓贫困交加,流离失所。有的地方群众有地无法种,被风沙逼得走投无路。像山口村全村900多人口,有600多人外出当乞丐,成为远近闻名的“乞丐村”……
其实这早已是历史的悲叹,多少年来,也有地方官吏想过治理这些自然灾害,付出过努力,但最终都在滚滚风沙面前退却,宣告失败。千百年来,东山人民做着绿色的梦。
在东山,“春夏苦旱灾,秋冬风沙害。一年四季里,月月都有灾。”当时谷文昌翻阅资料读到这一小段话时触目惊心,他不禁想道:“不救民于苦难,要共产党人来干啥?”
在谷文昌纪念馆短短的时间里,我看到“谷公”留下的话,一句句打在心上,铿锵有力。我眼前仿佛出现当年的情景:
老百姓辛辛苦苦刚搬走沙,狂风一吹,又埋上了。人们汗水夹杂着泪水。只能靠造林来固沙。可是造什么林呢?相思、苦楝、黄桦……十几种树都轮种过了,一个个希望最终以失败破灭。
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有人丧失了信心:“这沙灾,连神仙都治不好,听天由命吧。”
怎么办,当真听天由命吗?
又是我们的“谷公”,他对天发誓:“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
这样的毅力,愚公也可移山。种,接着种,总能找到合适的海防林种来固风沙。
谷文昌和技术人员翻尽资料,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当听说广东电白县成功种活了一种名为木麻黄的树,谷文昌立即派人前去取树种。我又想起了芗剧《谷文昌》的情景:当木麻黄初次种下,人们的希望都在那绿苖当中,谁知一个多月的倒春寒,冻死了几乎全部树苗,人们的心都凉了。就在这时,技术员小林激动地跑来告诉谷书记,白埕村有9株还活着!谷文昌抚摸着那几株新绿的幼苗,脸上放出希望的光芒,“能活9株,就一定能活9000株、90000株!”
这点点绿色点燃了“旬旬造林”的试验火种。9株木麻黄变成了20亩丰产试验林,然后潮水般向各村漫延……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谷文昌发出“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的号召在实现,东山人民上下一条心,几百座山头、几万亩沙滩遍植木麻黄,绿意盎然,万亩防沙林、水土保持林筑起绿色长城,海岛因之改天换地。
环望着这幅欣欣向荣的生态文明新图景,我们无法想象它昔日竟是“沙滩无草光溜溜,风沙无情田屋休”的荒凉沙岛。
“你从哪里来?太行山知道。你为谁操劳?木麻黄知道。生是一粒种,扎根老百姓。任凭风沙呼啸,一个信仰不倒……”木麻黄不会老,这守护海疆生态安澜的绿色卫士代代相传绿了东山岛,圆了东山人民的绿色梦!谷文昌精神在漳州生根、开花,也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林艳)
相关新闻
本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801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10450号 闽ICP备05033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