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的缝纫机,是广州产的华南牌,上世纪70年代中期,好不容易买回来的,漆色黑亮,钢制的转轮转起来轻盈安静。它是婆婆的宝贝,婆婆把它放在自己的房间,和写字桌并排,那位置,就在窗台前,光线充足。
每次婆婆坐到缝纫机前,总会先细心地检查一遍,然后才踩动踏板,缝补衣服。缝补结束,她还要把缝纫机台清理干净,然后把机台放进去,盖上她专门为缝纫机裁剪的“外衣”,防止灰尘侵袭。
婆婆不是专业裁缝,却会做各种各样的衣服,包括裙子。女儿小时候夏天穿的一些衣服都是婆婆自己做的,短袖、短裤、睡衣,甚至裙子。她喜欢自己裁剪自己的衣服,做几套家居服,在家里穿着舒适又自在。婆婆高兴地买来布料,问我女儿喜欢吗,可以顺便给她做一条裙子。看着布料上花色的爱心桃,女儿欣喜万分,催着她奶奶赶快给她做一条漂亮的裙子。婆婆还特意到精品店里买了一条蕾丝花边,她说镶一下花边比较好看。一个小时的工夫,婆婆就完成了一条款式新颖的花裙子。女儿迫不及待地试穿,刚好合身又漂亮。我情不自禁地夸赞她:“妈,您真厉害啊!这条裙子穿到外面去,咱不说肯定没人知道是我们自己做的!”老人家一听跟孩子似的,眉开眼笑,滔滔不绝地说起了自己那些年自娱自乐做裁缝的“辉煌历史”。
婆婆会裁缝,她是无师自通的,没有看过专业书籍,也没有上过培训班,只是看着邻家姐姐做活儿,她看着看着便会了。除了做衣服,婆婆还会做桌布、窗帘、被套、枕套等,不但裁剪得好,而且在上面绣上各种花鸟图案,绝对独一无二,比百货商店里卖的还好看。大家都夸婆婆的手真巧。
那些年,每当入冬时,忙完了一天的农活,晚饭后,婆婆就开始准备给家人做新衣。她铺开布料,备好剪刀尺子,一个一个地给孩子们量体裁衣。布料裁好了,她便坐到缝纫机前,踩动踏板,开始缝制。那时家里的灯光是黄的,不是很亮,但是很暖。看到婆婆裁剪的衣服合身又漂亮,左邻右舍的孩子们都争着抢着要她帮忙做新衣,早早就把备好的布料送到家里来排队了。
婆婆心灵手巧,与时俱进,做衣服常常“跟着感觉走”,有时是照着服装杂志上的款式略加改良,有时是看上电视里某个演员的服装,她凭着印象便能裁剪出来。空闲时,婆婆也经常帮一些亲朋好友做新衣,如中山装、西装、旗袍等。
即使婆婆现在上了年纪,她眼清目明,不用戴老花镜照样裁剪自己的衣服。偶尔也帮我们改改衣服,修改裤脚、裙长,再用熨斗把它们熨得平平整整,让我们穿起来丝滑飘逸。
婆婆的缝纫机,从部队到乡村,从乡村到城市,几次搬家,多次辗转,它一直跟随着主人。如今它已年近半百,却依然风华正茂。主人对它疼爱有加,它也一如既往默默地工作着。(曾丽芬)
相关新闻
本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801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10450号 闽ICP备05033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