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新闻网 | 文化产业网首页 | 聚焦漳州 | 漳台文化 | 文化活动 | 文化人物 | 重点项目 | 特色街区 | 文化事业

“蔡福美”:鼓声咚咚传百年

2021-03-04 14:02 稿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字体大小:

  • 制作完成后的鼓准备喷漆 郑文典 摄

    为鼓喷漆 游斐渊 摄

    蔡福美鼓音色纯正、美观大方 游斐渊 摄

    根据客户需求打造的各种规格的蔡福美鼓 游斐渊 摄

    通过踩跳调整牛皮的柔韧度 游斐渊 摄

    处理好的水牛皮是制鼓的原料 游斐渊 摄

    蔡志强(中)与师傅合力,通过反复锤打、拉扯,调整鼓皮的柔韧度和鼓的音调。游斐渊 摄

    “蔡福美”三个字是品质的标识 游斐渊 摄

    打磨鼓桶 张 旭 摄

    钉装饰铜钉 游斐渊 摄

    缝制鼓皮游斐渊 摄

    固定鼓桶 张 旭 摄

    “咚咚咚……咚咚……”未谋鼓面,先闻鼓声。还没踏进蔡福美工艺品有限公司制鼓厂房,长长短短的鼓声便足以激起人的好奇心。

    高的、矮的、胖的、瘦的、大的、小的……当各式各样的鼓一齐出现时,还当真有些瞧花了眼。十几名工人师傅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叮咣的敲打声、滋滋的打磨声、呲呲的喷漆声配合着咚咚的击鼓声,随即在眼前忙碌的画面增添了几道音轨,担负起烘托氛围的背景乐。“我们现在制作有大鼓、排鼓、板鼓、腰鼓、龙船鼓等10多个品种,有100多个规格,从直径2.8米的大鼓到10厘米的‘迷你’鼓,都有。”漳州蔡福美传统制鼓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蔡志强,是这里最权威的“旁白解说”。

    早在清乾隆初年,一位名为蔡福美的制鼓艺人在漳州府龙溪县(今芗城区马公庙一带)起家,自制自营各种皮鼓,并以自己的名字作为商号,蔡福美鼓铺从此产生。因其制作出来的鼓美观大方、经久耐用、音色纯正,在清代中叶就畅销于闽、粤、台以及东南亚地区。制鼓手艺代代相传,传承至今已有200多年。印在鼓上的“蔡福美”这三个字,历经岁月的变迁洗礼,始终成为产品品质保证的标识。2008年6月,漳州蔡福美传统制鼓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作为蔡福美制鼓技艺第十三代传人的蔡志强,从小就在“鼓堆”里长大,家族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手艺,他十几岁时就学得像模像样了。“做鼓的工序有30多道,迄今为止,蔡福美鼓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制作,每一关都严格按照祖上规定精心制作。”蔡志强指着面前这些“赤身裸体”的鼓说道。比如,鼓身要以松木、杉木为首选材料,按照所需的鼓面直径大小取材,尺身小的鼓,往往可以用原木直接凿成鼓桶。较大的鼓,则先将木片加工成内圆斜小、外宽较大的弯木,然后用胶完成鼓身的粘贴,再扎成鼓桶。

    “一只鼓的好坏,往往在处理牛皮时就决定了。”选用韧性十足的南方水牛皮是蔡福美鼓鼓皮制作的传统。“生牛皮要进行削脂,而且必须削得均匀,中间薄四周厚,音色才会准确。”这个手法看似简单,但如果削得厚薄不一,鼓皮便很容易破,这就需要制鼓师傅好多年的手上功夫。

    蒙鼓,也叫绷鼓,是关键的一步,更是机械化无法取代的一环。绷得好,鼓才能打得响。制鼓师傅将晒干的鼓皮用钉锤将原来的洞眼变大,以便串上麻绳、短棍。将鼓膜绷紧的同时,需要不停地槌打鼓面,对于一些“大个头”的鼓,还需要师傅在鼓面上不断踩跳,用脚的力道及全身的力量让鼓面更柔韧,同时也绷得更密实。光这一步,往往就耗时好几个钟头。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关于锤锤打打、踩踩跳跳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这个问题,蔡志强的回答简单到令人无法质疑。“根据经验。”对于经验老到的制鼓师傅来说,听声辨鼓,是基本功。对于门外汉,却都是无差别的咚咚声。“鼓面可以有大小,鼓声也可以有高、中、低音之分,我们会根据客户的需求订制。”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说到鼓,当地人常念叨,漳州城内有家远近闻名的“蔡福美鼓铺”。但如今,80%的产品出口海外的“蔡福美”,有点儿“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意思。这两年,蔡志强尝试着让“非遗”走进校园、走进展销会,拓宽市场、提升知名度。“蔡福美鼓除了常见的民俗用品、体育用品之外,开发文旅产品,或许是今后我们可以探索的路。”

    “90年后声音不变”是蔡志强一直坚持的制鼓目标。为此,除了坚持品质传承,传授他人制鼓技艺,也成了蔡志强弘扬传统的途径之一。“老手艺不能藏着掖着,让志同道合的后辈学习掌握这些技艺,才能把传统传承下去,发展起来。”☉张 旭

编辑:沈小琴【收藏此页

相关新闻

本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801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10450号 闽ICP备05033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