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9日,由重庆市委宣传部等指导,巴南区政府主办的“我在重庆学非遗”成果展示活动举行。此次参演的有来自意大利、孟加拉国等8个国家的外国友人和重庆巴南的非遗传承人。在4月份的时候,这些来自俄罗斯、意大利等8个国家的13位外国朋友,集体成为“非遗洋弟子”,在巴南学习了木洞山歌、接龙吹打、姜家龙舞等传统文化技艺,从此成了“非遗宣传大使”。
云水谣溪流(油画) 游海明 作
这些来自国外的“非遗洋弟子”的技艺表演还不算太娴熟,还不算太精彩,但是其带给观众的感受却是不同的。这些“非遗洋弟子”表演的技艺带给大家的是别样的感受。
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8年4月13日,巴南区启动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我在重庆学非遗”活动,面向全球招募学员。希望通过深入学习体验,让外国友人真正深度了解、爱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最终,有13名外国友人成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洋弟子”,他们拜师学艺,刻苦学习,将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印刻在了心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我们有着很多很多。但是由于历史的烟云,由于时代的变革,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渐行渐远了,有的甚至面临失传的境地。最近这几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家层面,地方层面也愈来愈重视了。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一批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留给我们的不再是“文化遗憾”。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挖掘出来,被保护起来。但是也面临着传承“后继乏人”的尴尬境地。
于是,各地都在通过“招收弟子”“拜师学艺”的方式,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空间。应该说,这是很好的现象。只不过,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才能走向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只有走向了世界,才是最大的传承和弘扬。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之下,重庆巴南地区想到了招收“非遗洋弟子”的办法。让更多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与非遗传承人对接起来,成为师徒关系,这样一来,就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瑰宝的熠熠生辉,实现“国内开花国外也香”。
让我们欣慰的是,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非遗洋弟子”们收获多多。无论是山歌表演,还是吹打演奏、梆棒鼓舞等,都亮点纷呈。来自巴基斯坦的库拉姆说:“我现在在大学里面当老师,来中国有一年的时间了,一直很喜欢中国文化。很荣幸有这样的机会学习、了解中国文化,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很不错的人生体验。我还会继续学习,并把自己了解到的文化告诉身边的人。”
非遗文化传承,需要招收更多的“洋弟子”,这既是传播非遗文化的创新,也是走向世界的途径。
相关新闻
本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801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10450号 闽ICP备05033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