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生态不再孤立存在
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侯真平
“从1985年至今,每次来漳州都能带给我新的惊喜。”侯真平告诉记者,1985年黄道周诞辰400周年之际,他作为学者代表应邀来到东山县参加了第一次主题研讨,随后便与黄道周和漳州结下了不解之缘。“34年间,我们数次来访,走遍了东山、漳浦等跟黄道周生活有关的每一寸土地。循着黄道周的足迹,我们看到了许多原汁原味保留下的遗址和文化遗存,还看到了对这些区域进行的不断美化和提升。特别是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山歌册’的形式,对黄道周文化研究成果进行传唱和普及,让人惊艳。漳州让文化生态不再孤立存在,让人们获得更多美好的文化体验。这一系列优秀的经验和做法都非常值得其他地市学习和借鉴。”
让黄道周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青年长江学者翟奎凤
“黄道周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文化原型与精神典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在翟奎凤看来,深入挖掘和研究黄道周文化,不仅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还有利于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文化认同感。
那么,未来应该如何更好地进行黄道周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发展?翟奎凤认为,不仅要加大对黄道周文化艺术的保护研究力度,还要加大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力度,以文化联系情缘、带动产业,提升各个区域的文化景观空间格局和效果,打造出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色旅游区,让黄道周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这是一场寻根之旅
台湾成功大学教授林金泉
“台湾也有7座供奉黄道周的寺庙,在台北就有3座,香火鼎盛。黄道周在台湾人民的心中,已经成为保佑一方平安的神明。此次来漳州,我不仅是为台湾黄道周文化‘寻根’的,也是为自己寻根。”祖籍漳州龙溪的林金泉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三次来漳,在认真走访调研黄道周读书处、讲学处、故居等地之余,他还特意寻到了林氏家庙祭拜先祖,“小时候总听家里老人谈起家乡的山山水水,等到终于能亲自踏上这片土地,我才深刻明白,为何老人们会如此眷恋故土。这里的街巷、服饰、语言、吃食甚至一草一木都有着家的气息。”在林金泉看来,借力黄道周等优秀文化名片进行溯源和传承,对于加强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岸共同发展将发挥出更加巨大的力量。
“黄道周就是一个可爱的邻家大叔”
东山县黄道周研究学者林喜勇
黄道周究竟是什么样的?在史书上,他有着书法家的冷峻、理学家的严谨、诤臣的刚烈、民族英雄的悲壮,而在林喜勇的眼中,黄道周却是风度翩翩、谦逊随和,“有趣可爱的如同一位邻家大叔。”
采访中林喜勇告诉记者,随着研究的深入,那些曾经发生在黄道周身上的趣事常常会让他开怀畅笑,“像是和蔡玉卿吟诗作对、为邺山书院取名、拿老子出关的典故与学生开玩笑,件件精彩好玩。甚至在抗清失败、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也不失风趣幽默,写对联讽刺降清卖国贼,这才是骨子里的高贵。”在林喜勇看来,减少脸谱化的宣传、加深对人物特性的挖掘,能让文化名人更加贴近每个人的生活和内心,让文化艺术的精神影响更加鲜活而深远。
本组文图由本报记者 蔡柳楠 采写、拍摄
相关新闻
本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801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10450号 闽ICP备05033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