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新闻网 | 文化产业网首页 | 聚焦漳州 | 漳台文化 | 文化活动 | 文化人物 | 重点项目 | 特色街区 | 文化事业

赶走“恐怖童谣”还给孩子健康的童年

2018-05-15 15:44 稿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字体大小:

  •   “杀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把人吓死”。如此血腥惊悚的文字,竟出自孩子的读物中,这让老师们感到非常惊讶。孩子上小学,班上的同学之间,会互相传阅类似内容书籍,这些书大都是从学校附近的书店购买的。学校门口的书店主要以教辅材料为主,但每家都有一到两个书架上放着《十宗罪》《烧脑》等图书,里面就有很多“恐怖童谣”。

      在网络上,也可以找到这类书籍,翻看电子版看看,会看到很多“恐怖童谣”,这些书籍不仅可以在网络上买到,而且学校周边书店里,也都摆在了书架上。“恐怖童谣”书籍的热销,说明商家还是能够抓住孩子心理的。由于心智并不成熟,孩子对于悬疑,对于恐怖,对于奇特,有探求欲望。也正是因为这种探寻欲望比较强烈,才让“恐怖童谣”更加可怕。可想而知,孩子在传播这种“恐怖童谣”的时候,心理会慢慢扭曲,失去了人性的天真和美好。

      “恐怖童谣”摇落了童年的芬芳,跌落满地的是童年纯真的花瓣。这样的情况必须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恐怖童谣”多数出现在恐怖、悬疑类的书籍中。而这些书籍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非法出版物,一种是合法出版物。那么,问题就十分严重了。这至少说明三个问题:其一,出版社在业态萧条时期,为了利益获取已经不择手段,失去了出版社该有的文化情怀,社会情怀;其二,作者的创作,已经丢失了文化该有的本真,创作的目的不是给社会呈现优秀的文化食粮、精神食粮,而是“为人民币服务”式样的创作;其三,在打击非法出版物的时候,有关部门是缺位的。

      总之,“恐怖童谣”的出笼,是一系列社会现象的综合反应。

      需要加大涉及少年儿童读物的审查力度,文化出版部门在灯红酒绿的时代,要保住自己的初心,不能为了利益失去了该有的底线标准。很多出版社为了活着,只是出卖书号,而对书籍的内容不闻不问。这种情况要加大对出版社的惩罚力度。

      需要引导作者,多创作适合儿童心理的作品,引导儿童健康成长,而不是为了赚取利益,将黑手伸向孩子脆弱的心灵。当污秽的文化之水,流淌到孩子心灵世界里的时候,再纯洁的心都会被污染。当然,鼓励创作优秀作品,不能止于提倡,更应该让坚守优秀文化创作的作者不吃亏。目前,全国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尤其是从事儿童歌谣创作的,寥寥无几,不能不说这和扶持政策缺位有很大的关系。

      中小学生等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阅读此类书籍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请赶走“恐怖童谣”,还给孩子健康的童年。 ☉郝雪梅

编辑:沈小琴【收藏此页

相关新闻

本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801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10450号 闽ICP备05033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