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新闻网 | 文化产业网首页 | 聚焦漳州 | 漳台文化 | 文化活动 | 文化人物 | 重点项目 | 特色街区 | 文化事业

海岛女红“重现江湖”

2018-05-09 14:57 稿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字体大小:

  •   东山岛渔家妇女在钩织粿巾。

      “这条2米多长的被裙带是我手工编织的,花了20多个小时。”昨日,东山岛礁头村的黄女士向笔者展示她的绣品,一针一线见功夫。年近古稀的她笑着说:“现在有的是时间,边看电视边编织,还能防止老年痴呆。”

      近年来,东山岛农村、渔村妇女生产力得到解放,休闲时间多,不少妇女在家里觉得寂寞,就寻找昔年一些熟练的手艺活来充实生活内容。她们中有的刺绣,有的钩织毛线衣、围巾、披肩、盖粿巾等等。行走在东山岛城乡,不难看到庭院中、大厅里、空旷处……各个年龄段的妇女,或哼着小曲,或看着电视,飞针走线,那嫩如姜牙的玉指犹如蝴蝶飘飞,织出了绣工精细、图案新颖的绣件和织物。

      笔者了解到,自古以来,东山岛妇女心灵手巧,特别以民间刺绣远近闻名,刺绣多以画稿为蓝本,在布上以针代笔,以线晕色,既保留着原画的笔墨神韵,又增添艺人再创造的特色,达到简朴中求繁复,素雅中求华丽的艺术效果。刺绣与海岛风俗也沾亲带故,一些待字闺中的少女喜欢在床单、被面、枕套、围裙、挂帘等陪嫁品上刺绣精美的吉祥图案,以待过门时,好让公婆、丈夫、姑嫂检阅自己灵巧的手艺。这一来,姑娘们竞技献艺,促进了海岛刺绣业发展,曾经有大量绣品出口国外,后来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都市化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些传统的工艺渐行渐远。

      如今,像围裙带、被裙带等一些艺术难度较大,濒临失传的女红艺术再度被“唤醒”。东山岛城乡许多家庭,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图案的十字绣和多种多样的手工编织、钩织的艺术品,人们致力于找回感觉、守护传统、展示手艺。近日,笔者的几位东山岛微信好友在朋友圈发送了她们手工创作的多张三角披肩、保温杯护套等图片,雅观又实用,技术含量也高,许多微信好友纷纷点赞,称这是“守护传统和展示手艺的表现。”

      在东山岛县城中心市场经营服装的孙华香,家里盖了一栋三层新楼房,想到饰物装饰“墙壁”。她说现在大多数人家都是壁挂书画作品,但缺少新意,所以她想到了十字绣,就利用自己生意淡季或歇业时间,自绣《国色天香》《一帆风顺》挂在新居大厅。她的绣品色彩清新高雅,绣工精巧细腻,视觉效果很好,人见人赞。前不久搬往县城小区新居的前楼镇下西坑村农妇许银妹,过去由于家庭贫困没有上过学,大字不识一个,如今她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十字绣。当她自绣的《八骏图》《不弃不离》等绣品挂上墙后,许多到她家做客的亲戚朋友看到这些针法丰富、雅艳相宜的绣件,无不赞美,还以为这些绣品是网购的,许银妹说:“只要有心学习,同样也可以掌握一门手艺。”

      随着返璞归真的新潮滚滚涌来,东山岛民间一些传统的手艺不断“焕发青春”。前些天,笔者带外地客人游览东山岛宫前村天后宫,再次邂逅年近古稀的张阿口大嫂,她在天后宫当勤杂已有多年,其手工钩织盖粿巾的艺术性和欣赏性俱强,在渔村颇有名气。“每次到天后宫都遇到您在钩织粿巾,莫非要拿去卖?”“不是啊,钩织了粿巾160多条,都是亲戚好友要的。”张大嫂一边编织,一边笑着介绍,渔村每年妈祖诞辰、平安节等传统民俗节日,家家户户都要蒸制或者购买多种多样的吉祥粿品,自古以来都习惯在粿担上盖粿巾,显得有节庆气氛,还可以防尘,保持食品卫生。 ⊙林生花文/图

编辑:沈小琴【收藏此页

相关新闻

本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801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10450号 闽ICP备05033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