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古”是闽南语的说法。所谓的“讲古”,就是说书讲故事,就是讲古艺人用闽南语对小说或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和讲演的一种传统语言表演艺术形式。
记忆中老石码最有名气的讲古说书人名叫“老掐”。“老掐”是他的艺名,三分故事七分掐,这是讲古人的厉害之处,凭借的就是嘴皮子功夫。现在突然发现“老掐”这个艺名取得很有意思。因为他的“讲古”,当年中山公园亭上聚集了大量的人群,成了一个大众文化娱乐休闲的所在地。闭塞的年代,坐听“老掐讲古”对百姓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大餐。“老掐讲古”在当时的老石码堪称一大“文化品牌”。老掐手捧一本线装书,声情并茂,四周是一片黑压压的人群,全场肃静,聚精会神地聆听着,只剩下老掐抑扬顿挫的说书声。围坐前面的听众是有凳子坐的,而且能比较详细地听清楚每个细节,这些人一般都是做好打赏准备的。但也饱受老掐唾沫四溅之苦。说到精彩处,每一次老掐都会借用故事情节,手臂一挥,大喊一声:“站住!不许跑!跑开婊仔!”接着端出一个宽口大盆子,嘴里叨念着:一分两分不嫌少,此时跑开叫“了小”(闽南语小人的意思)。老掐是靠讲古说书谋生的。有钱人听得过瘾多掷几个铜板倒也无所谓。只是难免一批蹭听的围观者,穷得口袋里实在找不出多余的钱,每次听到老掐一喊站
住都知道进入收费环节,都会选择悄悄地溜走。于是拥挤的人群瞬间变得稀疏了许多。等老掐收完零钱,喝上几口茶,继续进入精彩环节。这个时候,外围的人群又会陆续赶回围观。老掐心知肚明。他一个街头卖艺的文化人不会计较这些。况且别人的捧场就是对他的认可。有钱捧个钱场,没钱捧个气场。他只有一个要求,舍不得出钱的不要占着凳子坐。从水浒到西游记,很多历史名著都是从老掐的讲古开始传播给老石码人的。人们渐渐记住了“老掐”这个名字,回到家里又学着老掐的语气,摆开架势,话说当年某某某……有模有样地效仿。这是我保留在记忆里最完整的老掐讲古。有那么一段时间,伯父总带着我上中山公园亭听老掐讲古,但伯父又特意交代我一个女孩子不能私自跑到这种地方来。他说你只要举目环视,这里聚集的都是汉子。伯父带我去旁听无非是想让我尽早接受一些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真可谓用心良苦。就这一点,至今我还深刻铭记伯父对我的好。
记不清从何开始,老掐不再上公园“讲古”了。也许是年纪大了,也许是听众少了。毕竟,更多的文化媒体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纸质读物迅
速普及,电视走进了寻常百姓家,随着阅读渠道的渐渐拓展,听讲古的人不再那么迫切地等着老掐下回分解了。“老掐讲古”成了一种过去式。
紧接着,智能手机开始普及,手机阅读逐渐取代传统的纸质阅读及电子阅读,并慢慢成为阅读主流。在这个资讯爆棚的时代,我们有太多的书需要读,却只有太少的时间可以读书。书,忙到来不及看,那就叫醒你的耳朵吧。让我们也融入悄然兴起的流行模式,用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听书”来获取。“听书”是一种新兴的多媒体有声读物,此时正在悄悄地走进我们的生活。
有声读物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声音的形式,能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更能够突出娱乐性。我爱听朗读,比自己看书更省劲,有人给讲多好。忙着,还能趁机听上几段故事,真是妙不可言,乐趣无穷。我们在听说的过程中,既节省了时间,也从别人绘声绘色的播讲中有了新的体味和认知。在讲述者声情并茂的话语中,读者领略到一种全新的意境。
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听“十点夜读”,听专业播音员各种朗读,这是何等的享受啊。在用眼过度的今天,我更愿意接受我的阅读来自于有声频道的传输。这段时间,我再次在有声读物中接受了《简爱》《红楼梦》《肖申克的救赎》等世界历史名著。每天晚上,音频里的故事还没讲完,我就在故事的情节里不知不觉地入眠。常常是夜半醒来始关机。但是,处于这样世界名著的氛围里入眠,我的每一天却过得很充实,很诗意,很烂漫……
从讲古到多媒体的有声阅读,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进步。你还在等什么,把耳朵叫醒,让时间变成知识,让知识创造价值!把耳朵叫醒,让生活上的各种零碎时间也成为争取获得知识的机会。 ▱雪玲珑
相关新闻
本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801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10450号 闽ICP备05033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