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新闻网 | 文化产业网首页 | 聚焦漳州 | 漳台文化 | 文化活动 | 文化人物 | 重点项目 | 特色街区 | 文化事业

关于作家

2017-12-28 16:11 稿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字体大小:

  •   新年将近,适逢漳州市作家协会将要换届。我在文联工作,职责所在,总是要到会祝贺的。我又是省作协会员,会龄已有二十余年,文友们也希望我能到会交流。于是,关于作家,关于作家与创作,便令我联想了许多。

      一

      孩提时候,我就有一个作家梦。萌生这样的梦,缘于两件原本极为普通的事。

      读小学四年级时,有一次到隔壁堂叔家,见他正在看书,看得津津有味。书有些旧,似是有了年份,也似是经多人传阅。我向堂叔借过来看。书中的字认得不全,仅能读个大概。记得较深的,李玉和,一盏红灯,一个磨刀师傅,一个姓王的叛徒。过些日,京剧《红灯记》搬上银幕,轰轰烈烈巡演全国。那时,我才知道那本书被改编成样板戏,也感觉到书的神奇和力量。

      读小学五年级时,语文老师布置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家史”。在那个年代,经常忆苦思甜。我的父亲三岁丧父,五岁母亲为谋生计远渡南洋,十三岁时相依为命的祖母又撒手离世。从此,父亲孤苦伶仃随他的堂叔艰困度日。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入了党成了村干部。每次谈及家史,父亲总是悲从中来泣不成声。偶有半夜梦醒,总是泪湿枕头。我将“我的家史”写成长诗,作为作业上交。语文老师大为感动,将我的长诗当成范文在班上多次讲读。一件小事,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将内心深处最为真切的东西写出来,既能感动自己,又能感动别人,实在是很好的事。

      二

      有了作家梦,我迷上文学,也迷上读书。读书的爱好,如影随形伴我至今,成为终生乐事。

      小学时,我所生活的农村文化极度贫乏,读课外书极为困难。到县城读高中,我便请求到校图书馆当业余管理员,图借书方便,读书方便。有很多书,当年遭遇圈禁,不能公开阅读。记得四大古典名著,还有前苏联一些小说,都是偷偷借阅的。有一次,有人借给杨沫《青春之歌》,我躲在被窝连看三遍。又有一次,有人借手抄本《第二次握手》,我激动得好几天睡不着觉。每当想起这些,心里便泛起些许暖意。

      大学时,我们国家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开放、文化、科技等等,都成为热词。大学生活虽然短暂,却是我读书最多的时光。课内的课外的,古代的现代的,不厌其多,不厌其杂。屈原《离骚》、诸葛亮《出师表》、李白《将进酒》、杜甫《三吏》、苏轼《明月几时有》、辛弃疾《水龙吟》、关汉卿《窦娥冤》、曹雪芹《红楼梦》、巴金《家》,等等。读书,让我深切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也为先人们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力量所折服。

      三

      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并非易事。作品的创作与诞生,浸透着作家的心血与汗水,也展现了作家的人生体验、心灵反省以及驾驭文字的智慧。

      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具有鲜明的主体性。整个创作过程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过程,就是作家“自我实现”的蜕变过程。丰富的人生经验和艺术经验,是文学创作的坚实基础。

      人生经验包括两个方面,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人生经验,源于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积淀。间接的人生经验,则源于书本阅读和社会观察。杜甫写的《三吏》《三别》,就是他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写照。曹雪芹写的《红楼梦》,书中很多情景都是他少年时代钟鸣鼎食家族生活的呈现。茅盾写《子夜》,写的就是三十年代他的个人体味和社会观察。姚雪垠写《李自成》前,曾多次阅读明史资料以及相关明代小说。姚雪垠戏称“喂料”。

      有了人生经验,还应该有艺术经验。艺术经验就是对人生经验的再认识再整理再创造。屈原写《天问》《九歌》《九章》,既有人生经验,又有驰骋想象和精巧构思。郭沫若写话剧《屈原》,既呈现山城风雨雾嶂,又表现超凡的艺术想象力。人生经验和艺术经验,是作家极为宝贵的创作财富。

      作家在创作中,其心灵反省尤为重要。这种心灵反省,就是对自身人生经验和艺术经验的再次消化、认识和把握,是一种审美体验逐步深入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灵内化渐次升华的过程。创作一部好的作品,不能以惯性思维去感受生活,也不能以现成形式去表现生活,而是一种永不停顿的冲刺、一种永不休止的超越。从某种意义上讲,好的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对文字的高超驾驭,是作家痴心追求的目标。唐朝诗人贾岛,人称苦吟诗人。他写的“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成为千古名句。其中的“推”与“敲”,折腾诗人数日。后来骑驴撞到另一位诗人韩愈,讨论再三才最后确定。宋朝诗人王安石写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经历“到”“吹”“过”等多次修改。汉字常用字仅三千字,多的也仅五千余字。作家在创作中,须用心挑选,使之成为其列矩布阵、进退自如的兵。

      四

      我喜欢读书,也喜欢写作。二十年前就成为福建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也出版过两本散文集。1998年1月至1999年2月,曾经作为厦门日报文艺副刊“海燕·品味人生”专栏作者,每周刊发一篇散文。历二十年,发表过多篇散文、诗歌、理论文章等。一路走过,细细盘点,至今却仍没有一篇作品能让人想起提及,实在引以为憾。

      我经常想,我是一名作家吗?想是,但未能是,作家之梦远未实现。严格地说,我只能算是一名痴迷于文学的人,一名走在路上的写作者。我将努力。

      愿以此文与我的文友们共勉。 ▱陈燕松

编辑:沈小琴【收藏此页

相关新闻

本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801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10450号 闽ICP备05033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