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新闻网 | 文化产业网首页 | 聚焦漳州 | 漳台文化 | 文化活动 | 文化人物 | 重点项目 | 特色街区 | 文化事业

“90后”抚琴人林思荣:让古琴打上年轻的烙印

2017-07-20 17:05 稿源:漳州新闻网 【字体大小:

  •   在很多人印象中,抚琴之人应该是身着长衫,男者盘着发留着胡须,女者气质优雅,长发飘飘。7月18日上午,笔者在市区鑫荣花苑小区见到琴师林思荣,感觉却大不一样,他穿着简单,谈吐文雅,一身阳光气息,若不是他抚琴演奏,绝对不会把眼前这个帅气的90后小伙与古琴联系在一起。

      “只要坐在古琴面前,我的心里就只有琴音。”林思荣说,“我的老家在龙岩漳平一个小山村,小时候就对书法、竹笛有兴趣,家又住在寺庙边上,听着佛乐长大,也许内心里守着这份清净,才喜欢上传统民族乐器,不过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一直没能去发展自己的音乐兴趣。”2012年9月,林思荣考上闽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他加入了学校的乐器社团,有机会接触到校内外那些精通乐器的学长或老师。

      谈起与古琴结缘,林思荣告诉笔者,在读大二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古琴清幽的乐声吸引了他,从此他便对这种古老的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业余时间开始学习。2015年暑假,林思荣的学业基本完成,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深入学习古琴。在朋友的推荐下,林思荣到上海跟随梅庵派第四代传人劳拉老师,开始系统专业的古琴学习。经名家指点,他进步飞速。

      2016年6月,林思荣完成毕业论文答辩,顺利毕业了。当很多同学为自己的将来打算时,林思荣却想着毕业后终于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古琴。2016年下半年,林思荣再次前往北京,这次,他跟随民间老艺人于庆坤老师学习古琴制作。林思荣说,每把琴都要经过选料、开形、刨面、掏槽、合琴、打磨、上漆、上弦等繁杂的工序,从木工到漆工,每道工序都不可马虎。而每完成一道工序,都要放一段时间,此时琴身会发生细微的变化,所以一张琴至少要历时两年才能够最终完成。

      从陌生到熟悉,从了解演奏技法到制作古琴,每一阶段的学习升华,都让林思荣发现古琴世界的“新大陆”。在上海和北京期间,他还结识了不少琴友,通过学习交流提升琴技,还养成了不躁不恼的心境。

      因认识的很多琴友都在漳州,他们希望林思荣能够留在漳州,一起继续交流探讨古琴。今年初,林思荣从北京学成回来后,决定留在漳州发展。今年5月,他在市区鑫荣花苑小区租了一套50多平方米的房子,房子闹中取静,经过布置后,林思荣把这套住所取名为“幽兰居”。在“幽兰居”,每逢节假日及晚上时间,不少漳州古琴爱好者来这里一起抚琴交流,林思荣为古琴的入门者无偿进行教学指导。

      林思荣表示,走上古琴这条道路,自己一如既往地坚定。目前,他兼职教琴、家教辅导,生活不成问题。“琴路漫漫,我还年轻,需要沉淀下来继续往前走,现在跟着闽派李禹贤大师的弟子听松老师学琴。不管未来有多难,我愿尽己所能传播古琴文化,让古琴文化为更多人所知所喜。”林思荣说。(郑季华文/图)

编辑:沈小琴【收藏此页

相关新闻

本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801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10450号 闽ICP备05033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