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四次大督查的通知》(国发明电【2017】1号),将对“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新兴消费”等方面工作的落实情况开展督查。市委宣传部、市文改办领导高度重视,要求全面做好自查工作,并以督查为“利器”,推动文化创意新兴消费工作取得更大实效。近一段时间以来,市文改办在调研、梳理总结各地经验成效的基础上,形成“大力推进文化创意新兴消费”自查报告。现汇报如下:
一、积极打造文化创意新业态
文创产业新业态基本形成。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文化、旅游、科技、创意设计融合发展,基本形成“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互联网”等新兴业态。龙人古琴文化村成为省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工程;万利达打造“互联网+”产品矩阵,从流水线生产向机器人时代迈进,实现战略新兴产业的二次腾飞;青蛙王子、恩扬工艺的动漫形象搭上动车,走出国门;牛庄文创园、创客龙商学院、墨卡动漫、迪安动漫文创活动持续开展。
文创设计水平不断提高。组织推动全市文创团队、文创企业、高校文创专业师生参加全省第三届(2016) “最具创意文化产品评选”活动并取得骄人成绩:全省获奖作品45件,我市占9件。其中,全省一等奖作品10件,我市占2件;全省入围作品475件,我市占84件。第三届“福建最具创意文化产品评选活动”,我市获奖作品数、入围作品数、参赛作品数均居全省第一位,充分显示漳州文创实力。中共漳州市委宣传部荣获优秀组织奖(排名全省第一)。
文创活动风起云涌。当前,漳州文创热潮涌动,呈现出文创成果多、人才多、平台多、活动多等特点。2016年5月20日,“双创在福建”首场活动在漳州“创客龙”开鼓;5月27日,漳州市青年文化创意产业协会正式成立。协会会长马祖海创作的文创作品“虎见”吉祥物正式成为福建文化旅游吉祥物,并先后参加第十二届海峡旅游博览会、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及“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论坛”等。开发制作的毛绒公仔、文化衫、马克杯、手绘旅游地图、旅游明信片等“虎见”第一期系列文创产品荣获了“2016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铜奖(全省获奖仅两件)及“第二届海峡两岸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创意类”铜奖。
二、积极培育文化创意消费市场
建设亿元市场。加强特色文化市场建设,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交易量。漳州收藏文化城交易活跃,收藏文化步行街每周日上午固定开展文化市集活动,成为漳州市首条奇石古玩收藏文化步行街和交易一条街。漳州文化城现有从业人员超千人,经常举办交易会、拍卖会、书画展、奇石展、陶艺展和民俗展演,市场知名度日益增强。古城府埕形成木偶雕刻、木偶表演、木版年画、剪纸、漳绣等“非遗”产品一条街,交易频繁,人气旺盛。华安玉特色文化市场和诏安书画展示交易中心现有店面超100家,从业人员上千人,形成“书画展览热、书画培训热、收藏经营热”的书香翰墨氛围。
做大展会市场。充分利用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会、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及香港“福建文化精品展”等平台,推动漳州文化企业走出去。五年来,共组织推荐165家企业参展、推介、招商,共设展位275个,招引龙人古琴、土楼旅游、乌山文化旅游综合体、林语堂文化博览园、谊辉光电、华达玩具等文化产业项目86个,累计合同金额650.24亿元。
开拓海外市场。长泰龙人古琴作为中国古琴音乐及传统文化的代表进军米兰世博会、入驻中国国家馆,展示“百世龙琴”,传播中国文化。诏安电动玩具挺进巴西足球世界杯、索契冬奥会赛场,扩大漳州对外文化影响力。雅歌乐器、钰丰乐器、恩扬工艺品出口日增。文化出口已成为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新的增长点。
三、积极拓展文化创意消费渠道
做大做强十个特色文化产品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八卦楼文化城、漳州收藏文化城、华安玉文化市场、诏安书画市场、万达时尚文化城、龙文海峡奇石城、牛庄文创园、天福茶博物院、东山海洋工艺品市场、古城非遗产品一条街等专业或综合文化市场,适时建立漳州市工艺美术品集散中心。培育漳州文化产业网、书画网、工艺美术网等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产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电影院线、演出联盟等现代文化流通产业。
建立完善文化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的发展与规范化程度是市场经济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对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和开办文化中介服务机构。重点发展和完善文化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拍卖等,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另一方面,引导建立和发展文化行业协会。在完善玉石、剪纸、根雕、古玩、书画、音像、印刷、摄影、网吧等行业协会的基础上,尽快引导成立全市性文化产业协会,从搭建平台、提供服务、统筹协调、交流合作、创新发展等方面,积极为相关行业市场主体和专业市场发展提供服务,促进全市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实施文化市场扩张策略。参与国内外文化产品市场竞争。主动参与长三角、珠三角、厦门等区域性文化产业合作,做好产业转移、上下游产业衔接、旅游线路对接等工作。培育一批具有漳州特色的对外文化精品项目,扩大文化产品交易量。实施品牌竞争策略。鼓励和扶持企业积极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文化产品和品牌企业,扩大品牌集聚和带动效应,用品牌开拓市场。(施炎坤)
相关新闻
本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801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10450号 闽ICP备05033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