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墓兽的修复工程尤为艰巨,为了寻找残存石雕的类似材质的石料,一个月时间他跑遍了云霄多处山林,终于在火田镇岳坑村外山上找到了与石马最为接近的石料。之后他又依据残存文物样式,判断唐代马形雕塑的样式,然后根据出土的镇墓兽常见规格去推算完整石雕的长宽高,从而绘制出设计图,对照设计图,他用毛笔在石料上绘制石马和鞍鞯的纹理,让石雕师傅直接沿着他的笔迹施工,为此他花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
修复后的石雕文物很难看到拼接的痕迹,与古代的石雕无异,得到国家文化部文物局考古专家组单士元、黄景略等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赞扬,称其是全国古石雕修复的标准样本。
再续中古音韵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行’与‘声’按现代汉语普通话来读难以成韵,所有的古诗都要按我们闽南话来读才能韵正声清!”方老师逐字教我们用河洛古音念唐诗,分别采用白读法和文读法诵读,感受唐诗原本的韵律节奏之美感。
中国自古以来的语音发展经历了上古音、中古音和北京音三个阶段,上古音是先秦时期全国的标准语言,而在隋、唐、宋时期大行其道的是中古音。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政治中心的更迭和不同时期的移民潮,尤其到近现代,后来居上的北京音成为主流,中古音逐渐走向没落,甚至失传。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闽南语,向来被认为是研究古代汉语的活化石,而云霄方言保留的中古音元素颇多。
“云霄和中古音结缘,离不开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方群达说,云霄地处沿海僻壤,历史上与内地交通不畅,较为闭塞,受外界影响较少。此外,这种古老优美的汉语音韵与声调幸得以遗存,还要归功于“开漳”史事,归功于“开漳”首位功臣陈元光,在他的庇佑下,云霄少有战乱之虞,民安逸乐。
为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语言资源,留住老云霄的声音,2016年6月起,云霄作为2016年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福建方言)建设的22个调查点,全面启动了“福建方言有声数据库云霄点”建设。方群达是国家课题组遴选的7位“云霄发音人”之一,短短几天,方群达配合调查组全面铺开记音、录音和录像工作,为云霄方言以“标准身姿”进入国家语言数据库献出了坚实的力量。
方群达曾在自己的论文《开漳文化要义析读》中提及“开漳文化是古汉语余音遗存的载体”。三十年如一日,方群达孜孜不倦地从古汉语考究中探寻开漳文化的灵魂深处,从开漳文化的研究中揭开古汉语的神秘面纱。
开漳文化是云霄人民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瑰宝。年过七旬的方群达仍是云霄县开漳文化研究的中坚力量之一,俨然成为开漳文化的“守护神”。(朱乔柽 文 范伟鸿 图)
相关新闻
本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801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10450号 闽ICP备05033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