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漳州出了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比如黄道周、林语堂、许地山,这些人的作品都各有特色,对您的创作有没有启发或影响?
肖:去年来漳州的时候去了东山黄道周纪念馆,才对黄道周有所了解,林语堂、许地山就比较熟悉,说不具体他们哪本书影响我,但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们构成了近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受到他们所代表的文学思潮的影响是肯定的。我刚要来漳州的时候还读到一篇文章是写许地山先生女儿的,对这些大师都有一些了解。文学无论是对写作者的影响还是对普通人的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有时候是潜移默化的。
记者:从林语堂故居可以看到,漳州在保护文化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您觉得漳州应该如何发挥优势,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
肖:作为一个作家,我对很多词语持保留态度。比如“打造”这个词显得人为因素太多,我觉得发展文化产业不可“用力过猛”。像林语堂这样的文化大师,不可以介入太多的商业元素,在这方面,我们吃的亏太多了,包括一些文物古迹,说是跟开发商联合起来保护,但最后效果并不好。所以我觉得,现在这样子非常好,关键是要增加它的文化内涵。倒不是说要弄得多么堂皇壮丽,要原汁原味的反而更真实。我觉得像这个院子的气场就很好,关键是要增加对漳州这个地方文化的实际影响。可以在这里针对孩子或学生搞一些有特色的,又易于传播、易于接受的一系列文化活动,使它真的成为一个文化地标,让孩子们知道,我们家乡有这么一个文化大师,理解他的文化经历,可以起到励志的作用,影响孩子们的人生观。
记者:我刚才看您在参观林语堂展示厅的时候,对其中一张照片特别感兴趣,照片是林语堂作品中多次提到的平和坂仔教堂的钟。能否谈一谈您在这看到的,有哪些东西能够引起你的共鸣。
肖:看到那个教堂的铜钟我就想起我小时候,住的地方离法国教堂不远,清晨传来的钟声,对童年的记忆是个唤醒。作家外出采风,很重要的就是对记忆的唤醒。尽管我生活的那个北方城市,离平和非常远,但生活之中有共通之处。比如林语堂故居的这个房屋,我就能判断得出来这是神职人员的宿舍,但这种房子在我们生活的城市可能已经不在了,对我们就是一种记忆的唤醒。一个写作者,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地唤醒记忆。因为写的东西很多是记忆里的东西,我曾经做过一个讲座,一个写作者必须是个有往事的人,你今天的所有感受都是来自于往事的积淀,往事积淀形成了人生观、价值观。我们都是很普通的人,我们不可能去做很多的工作,从这方面来讲我们的往事就不可能有太多的积累,所以这就需要阅读。很多事我们很难去亲自经历,但通过阅读就能体会。通过阅读把别人经历变成自己的,间接成为自己的往事。这就是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教育是终身的任务。
记者:这让我想起一个问题,当代社会是个浮躁的社会,越来越少的人能静下心来看书,您作为一个文学家,肯定也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看文学作品,但是目前“读书热”变“读书冷”,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相关新闻
本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801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10450号 闽ICP备05033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