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漳始祖话陈政
陈政(公元616~677年),河南光州固始人。他出身颍川名门望族,从小随父唐开国元勋陈克耕南征北战,功拜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后来成为中原南迁府兵将士的统帅。他一生为平定啸乱、开发闽南、传播文化、和融民族立下卓越勋劳,打下了唐王朝有效治理闽南地区的稳固根基,是闽南文化和开漳圣王文化的奠基人。
唐朝初年,闽南广大地区,包括今漳州、龙岩,广东潮汕地区,居住着畲、苗等山越民族,统称为“蛮獠”。他们“随山种植,去瘠就腴,偏荻架茅以居,善射猎”(《隋书·南蛮》),还处于以采集狩猎和刀耕火种为主的氏族社会末期,过着流动农业的生活方式,生产力和物质生活水平落后。加上北方战乱,使南迁汉族人进入他们的领地,双方为争夺山林土地资源,取得生存空间经常发生抵触,民族矛盾越来越尖锐。到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闽粤边陲的泉潮一带部分少数民族首领聚众武装割据啸乱,战火愈演愈烈,席卷闽南大地,危及唐王朝的统治。
面对这重大危急的南疆战事,屯驻于河南固始的府兵左郎将陈政接到唐高宗李治一封《诏陈政镇故绥安县地》的诏书。陈政领旨之后,从左郎将被擢升为朝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带上新铸的兵符印信,携子陈元光率副将许天正以下123员将士、府兵3600名从中原出发,开始了南下平乱的征程。而此次军事行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平息战乱、根除寇患,更要拓垦荒田、开屯建堡,将皇帝恩泽和中原文明覆盖到这片广袤的炎荒绝域。
这批由陈政率领的中原府兵自河南固始出征,从淮河顺流而下,进入大运河,沿运河南下,进入浙江,从仙霞岭入闽,之后连克数座强悍的“蛮獠”盘踞的峒寨,抵达龙溪县北侧今漳平与华安交界的九龙山地界。聚居于今华安县沙建镇汰内的獠首苗自成、雷万兴纠集各峒寨兵力,凭着他们熟悉的茂密山林为掩护,与陈政展开一场殊死搏斗。由于众寡悬殊,唐军一时无法抵挡。加上他们来自北方,不习惯南方山林温湿气候,许多军士生病,后勤补给困难。为解危难,陈政只好退守九龙山上,凭险扎营踞守。陈政连夜派员突出重围,以兵少向朝廷奏请增派援兵。
考虑到南方战局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为稳住军心,朝廷决定委任其家属带兵。咸亨元年(670年),陈政的两位胞兄中郎将陈敏、右郎将陈敷奉诏率府兵及军眷5000多名,沿大运河南下增援,经江浙入闽。这次援兵,陈政的母亲魏敬、夫人司空氏,及侄孙元敞、元扬,以及其他将士家眷也“尽室南来”,随同万里长征,形成一次大规模的军事移民。陈敏、陈敷所带这支队伍,由于携带家眷,行动困难,加上长途跋涉,水土不服,伤病事故多有发生。部队将入闽境的须江(今浙江江山县),陈敏、陈敷连同其子相继染上南方瘴疠而殁于道中,随军老母亲魏妈挂帅提兵继续南行到达闽南。两军在九龙山会合后,唐军重振旗鼓,反守为攻,循九龙山古道向南推进,击退十八峒联军,越过九龙山,进抵柳营江。
唐军到达九龙江北岸,被汹涌的江水阻隔,只得就地插柳为营,屯兵驻守,九龙江因此得名叫柳营江。陈政自忖宽阔的江面水深流急无法强渡,便派人沿九龙江北溪侦察,发现浦南溪西古渡口一带江面狭窄,溪水不深,峒獠势力防守较弱,便采取偷袭战术,连夜率军捆扎竹排渡江,迂回到达上游江水平缓、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的西溪浦南地界驻扎了下来。为了休整军队,补充军需,唐军在这里斩荆棘,垦良田,建村落,镇抚兼施,辟建“唐化里”,安置战乱中流离失所的民众。经过休整之后,陈政率队伍行至梁山盘陀岭蒲葵关东麓,突见有石墙环绕的飞鹅峒居高临下,据守长条状天然险隘,队伍遇阻不前。部将领李伯瑶在视察地形后暗中挖开地沟,采取“割鹅颈”战术,切断寨堡通往金刚峰的惟一退路。
唐军智取最后一个峒寨“娘仔寨”后,乘胜突破蒲葵关,进屯于云霄火田后埔一带故绥安县地建起大本营,取得入闽平乱总决战的决定性胜利。陈政在渡河时看到清溪流水,感叹曰:“此水如上党之清漳!”遂改原绥安溪为漳江,此后以江命州县。随而屯兵云霄一带披荆斩棘,分兵设上营、中营、下营,恩威并济,且耕且守,建陂垦田,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陈政在闽南艰苦征战8年,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带到闽南荒蛮之地,在平定啸乱、启土安民和传播华夏文化等方面立下汗马功劳,为后来闽南地区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仪凤二年(677年)四月,积劳成疾的陈政病殁于火田任所,终年62岁,谥忠肃。次年,妻子司空氏辞世。承袭父职的陈元光奉敕合葬父母于云霄山东麓,此山才改称将军山。(云霄 汤毓贤)